2021年3月底的时候,网上疯传了一段中美“2+2”对话的视频。视频里,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杨洁篪态度坚定地告诉美国:“你们没权利站在中国面前,仗着自己实力强就跟中国平起平坐地谈条件。”
后来,有网友分享了1901年《辛丑条约》签订的场景和现在的“中美对话”对比图片,120年过去了,中国早已不是当初那个在外交上没有发言权的“皇帝统治的国家”。如今在国际交往中,没有任何一个国家,有能力和胆量再用高高在上的态度跟中国对话了。
这让人激动不已的外交新气象,是一辈又一辈中国外交工作者拼尽全力换来的成果。可遗憾的是,当这美好时刻终于来临时,那位独自承担了中国外交“最艰难十年”重任的钱其琛,却没能亲眼目睹这一盛况。
【初识“马列”便倾心】
1928年,天津正被国民革命军包围的时候,钱其琛出生了。就好像命运安排好的一样,他一出世就跟革命有了扯不清的关系。到了他11岁,因为家里的一些事情,他和妈妈搬到了上海。那时候的上海已经被占领了,只有外国租界的地方还算平静点,不过也只是比被占领的地方好一点儿罢了。
瞧着身边亲人天天受苦受难,年少的钱其琛心里暗暗发誓,一定要投身革命,把民族从困境中解救出来。到了1942年9月,钱其琛通过努力考上了上海大同大学附中。在那里,他头一回从老师的口中听到了“马克思列宁主义”这个词。
钱其琛随手翻开那本《中国共产党宣言》,一看里面的理想和目标,立刻就被迷住了。他当下就下定决心,要加入中国共产党。没想到,才过了一个月,他就通过了组织的考验,顺利地成为了一名共产党员。
1945年9月,刚满19岁的钱其琛就带头,号召上海的学生们一起搞起了反对美帝国主义、反对内战的游行示威。在国共两党打仗那会儿,钱其琛还在上海敌后帮忙,为上海的解放出了不少力。
【服从组织安排,致力外交事业】
1954年,因为好多国家都想和中国交朋友,外交部忙不过来了。按照中央领导的安排,还不到三十岁的钱其琛,果断去了苏联学习怎么做外交工作。学了一年之后,钱其琛就被派到中国在苏联的大使馆实习,好为以后参与国际上的外交事务打基础。
1963年,35岁的钱其琛不再急躁,变得稳重起来,于是中央把他调回来,让他当上了华夏外交部的留学司司长。上任后,钱其琛亲自去看望留学生,仔细了解留学的情况,把发现的问题汇总起来,然后帮忙制定了60条管理外国留学生来中国学习的规矩。从那以后,所有来中国的留学生,都有了一个明确又管用的行为指南。
1972年4月,由于美国总统尼克松不久前刚访问了中国,那时候又碰巧是中苏关系破裂的时期,为了加强外交上的联系,钱其琛被派去苏联再次担任大使。因为那时候中苏关系还是很紧张,钱其琛的任务挺简单,除了互相进行一些礼貌性的拜访,主要就是向苏联提出抗议,并回应他们的抗议。
1982年,中国和苏联都动了真格,想要把关系给搞好点。3月24号那天,苏联的老大勃列日涅夫出来说话了,他承认说台湾是中国的。打那以后,苏联就老在各种场合放话,说愿意在新的时代跟中国把关系处好。
苏联这么做后,咱们国家也迅速有了动静。3月26号,按照邓小平的意思,中国外交部搞了个新闻发布会。这次发布会,咱们政府请了差不多80位中外记者来,还让钱其琛当上了发言人。
在活动现场,钱其琛底气满满地说:“在处理中苏关系和国际事务时,中国看重的是实际行动。”这话虽然不长,但意思很清楚,就是说中苏关系能不能变好,关键还得看苏联怎么做。
后来,从1982年到1987年,钱其琛以中国政府的特别代表身份,一共牵头搞了11轮中苏两国副外长级别的会谈。多亏钱其琛的积极努力,中苏关系才慢慢好起来,两国还签订了边境协议。
【稳如泰山的外长】
1988年春天4月份,钱其琛因为大力推动中苏关系回到正轨,表现非常出色,所以被中央提拔为外交部部长,还兼任党委书记。到了1989年2月23日,钱其琛又作为咱们国家主席的特别代表,去日本参加了裕仁天皇的告别仪式。
其实,中央对于派谁去日本参加裕仁天皇的葬礼,真的琢磨了好久。毕竟裕仁是当年侵略咱们的头儿,去参加他的葬礼,派个太大官儿去,好像显得咱们太在意了,国际上看着也不太好。而且,这次日本邀请咱们,说不定就是想在背后给咱们下个套儿,搞外交手段呢。
这么一来,这次选出的代表任务可重了,所以得找个能挑大梁的人。经过好多方面的思考和比较,中央决定派钱其琛去日本,作为主席的特使。这主意真是挺高明的,主席特使的身份挺有分量,不过国际上有个不成文的说法,像这种去参加国家元首葬礼的礼节性特使,说白了就是去露个脸。
没想到还真让我说中了,钱其琛动身之前,日本那边就开始散布些歪理邪说,比如“上次那场仗哪算侵略啊”、“按咱国内法律还是国际法规,裕仁天皇都不该背这战争的黑锅”之类的,真是颠倒黑白、厚颜无耻到了极点。
24号那天,日本的外交部长宇野宗佑和钱其琛在东京的饭仓公馆碰了头。聊到日本以前打中国的事情和那时候的说法,宇野宗佑就光说了几声可惜,然后就没啥别的话了。看宇野宗佑也不想再多说这个,钱其琛就接着回话说:
中日两国能走到今天这样的关系,真的很不容易,得好好珍惜。因为过去的一些事儿,中日之间还有些敏感问题,你们得小心处理。只有正视历史,中日才能共同开创更美好的明天。
看到钱其琛态度强硬,并且直截了当地点出了日本方面在推卸责任,宇野宗佑就不敢再和钱其琛多聊这件事了。到了下午,日本首相竹下登听完宇野宗佑的汇报后,连忙又找钱其琛见面。他向钱其琛表示,日本希望中日两国能有更好的交流和发展。对此,钱其琛毫不客气地说:“中日要想友好发展,首先得正视历史。”
钱其琛讲完后,这次会谈就告一段落了。第二天,很多日本还有国际上的媒体都抢着报道这件事。钱其琛这次去日本,以一个既强硬又很有风度的中国外交官形象,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国对于日本侵略战争的历史问题,是绝对不会接受任何想糊弄过关的行为的。
1900年7月底,因为国内问题越闹越大,加上萨达姆早就眼红科威特那超好的地理位置,他就下令去打科威特。这一打,可不止伊拉克和科威特两个国家受影响了,要知道,科威特当时可是全球最重要的石油出口国之一,这事儿牵连可大了去了。
不过,萨达姆是个出了名的顽固分子,中东其他国家都怕被他拖下水,而那些依赖石油进口的国家更是生怕引火烧身,所以派去跟萨达姆谈判的外交官都没能成功。这时,一心想要和平解决争端的中国,决定派钱其琛前往中东。在启程之前,钱其琛心里也清楚,萨达姆这个人可不好打交道,于是他打算采取“迂回战术”,先努力赢得中东其他国家的支持,然后再找萨达姆商量撤军的事情。
在众多国家中,美国派了个当时挺有名的国务卿贝克过去。不过,贝克的心思很明显,美国打算通过战争手段来解决这个纠纷。在和钱其琛开罗见面时,贝克还直截了当地说,希望中国别管这事儿,别拦着美国动手。
钱其琛跟贝克说,中国这次来访并不是想来管海湾那摊子事,而是想找条路,让两个国家能和平解决他们的纠纷。在跟贝克聊天的时候,钱其琛明显感觉到美国的态度很坚决,贝克说的话也滴水不漏,一点都没透露出美国接下来会怎么做。
次日,埃及总统就约见了钱其琛。听完钱其琛的一番利弊讲解,埃及总统点头答应支持他。接着,钱其琛又跑了一趟沙特、塔伊夫、约旦这些地方,都顺利得到了他们的支持。一切准备就绪后,钱其琛启程去了伊拉克。可他万万没想到的是,美国那边早就把部队集结好了,还开到了沙特阿拉伯,打算武力介入呢。
钱其琛心里早有数,这次聊天估计没啥好果子吃,但既然人都到这儿了,那就得使出浑身解数。可遗憾的是,不管钱其琛怎么跟萨达姆分析利害关系,萨达姆就像没听见一样,光知道打马虎眼。到头来,事情还是跟预想的那样,萨达姆没给个正经答复,就这么不了了之了。
这次访问让钱其琛头一回亲身感受到了美国的强势做法,他心里琢磨,以后中美打交道可能不会那么顺畅。没想到,海湾战争过去仅仅一年,之前跟钱其琛聊过的美国国务卿贝克,就来北京了。
贝克这次到访,主要是想跟中国聊聊关于“导弹和技术管控”的事儿。那时候,中国和西方国家的外交关系挺紧张的。虽说美国这次来人可能是想改善关系,但钱其琛心里明白,贝克可不是来送温暖的。不过嘛,既然客人上门了,咱们当主人的自然得热情款待。
那时候,“导弹技术管控联盟”是由美国带头,联合英国、法国、德国等一些发达国家一起建立的,专门管军事装备出口的一个组织。他们一开始建立这个联盟时,压根儿就没打算让中国加入。但这次他们来找中国,其实是看到在钱学森的带领下,中国导弹技术突飞猛进,怕以后中国在导弹市场上跟他们抢饭碗。
两人坐定之后,贝克掏出了一份关于出口限制的数据,想让中国点头答应他们的要求。钱其琛看着贝克,从容不迫地说:“中国目前还没打算把先进的战略导弹卖给其他国家。”见钱其琛没有直接同意,贝克连忙又提出,希望中国能针对这事儿定个大致方向,给他们吃个定心丸。
钱其琛听到这样的要求,肯定不会立马点头,所以他没吭声,只是坐在椅子上默默思考。没想到贝克一看他没答应,立马急了,一把收起文件,大声说:“不谈算了!”说完,他就站起身走了,美国那边的人也都跟着站起来离开,只剩下几个秘书之类的人,留在那儿看钱其琛的反应。
可没想到,贝克发现钱其琛根本不吃他们那一套,只是静静地在一旁看他们“演戏”。会议室里一下子变得好安静,气氛都变得有点尴尬了。过了几分钟,看钱其琛还是没啥动静,美国代表团又催着贝克回到谈判桌前,继续坐着等钱其琛的回话。钱其琛瞧了瞧贝克他们一圈人,然后才慢慢开口:“关于这个方针,我们可以给你们。”
尽管钱其琛从头到尾都显得比贝克更有气势,但那时候美国刚打败苏联,成了世界上最强的国家,势头正猛。中国仔细想了想,觉得没必要因为这点小事就跟美国翻脸,而且那时候中国也没打算卖先进的武器,所以就给了美国一个面子。不过,这次让步后来一直让钱其琛在心里有点过不去。
【十年坚守,功成身退】
从1988年起,中国的外交路走得不太顺畅。一开始是因为海湾那边的事儿跟美国看法不合,接着又因为香港问题和英国扯皮了好几年。在钱其琛当中国外交部长那十年里,中国和西方的外交关系可真是遇到了不少大难题。
不过,钱其琛凭借着满身的胆量和勇敢,还是稳稳地挺过了难关。而且,在这十年里,他还努力让中国和安哥拉、赞比亚、津巴布韦等所有已经建交的非洲国家的关系更加牢固,并且有了新发展。正是因为钱其琛不怕麻烦,一次次亲自去拜访,所以现在中国外长每年第一次出访都会选择去非洲,这已经成了固定习惯。
1998年5月份,钱其琛不再当外交部部长了,他转而去全国人大澳门特别行政区筹备委员会工作。虽说钱其琛离开了外交部,但他却给中国外交找来了个新头儿,就是李肇星。李肇星曾说过:
钱其琛不仅是中国外交上的一位优秀头头,还是指引我外交之路的重要导师。
不过,钱其琛给李肇星上的课,可不只是外交那些事儿,更重要的是怎么做人,要有大格局。到了2003年,李肇星当上外长后,兴冲冲地去告诉恩师钱其琛这个好消息,没想到钱其琛只是轻描淡写地说:“别太看重这个官位,最重要的是为世界带来和平。”钱其琛不光是这样教导李肇星的,他自己也是这么做的。退休之后,他就不让李肇星再叫他“副总理”了。
2017年5月9日,钱其琛在北京因为生病去世了,他活了90岁。